- 报名咨询电话
- 18577899395
- 在线QQ咨询
2770662137
- 微信咨询:
18577899395
【70周年校庆】把少数民族子弟培养成国家栋梁——访原预科部主任黄文季
六十余载春秋过,无悔初心育桃李。64年间,从胸怀理想的瑶寨青年到两鬓斑白的退休教授,绿荫青葱的相思湖畔承载着黄文季无数的记忆。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他用半生光阴扎根民大,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情系瑶乡,做民族干部培育的“破局人”
“我是瑶族村寨里走出来的学生,深知教育对一个民族的意义。”三省通衢,栈道古城。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黄文季,幸遇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契机,进入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就读。1958年毕业后,黄文季遵从国家分配,来到广西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民院)预科部任教。作为瑶家里走出来的教师,20出头的黄文季暗自许下助力瑶族发展的誓言。
然而,正当预科部有序壮大之际,“文革”期间,预科部受干扰遭到停办。
1983年,随着预科部的恢复发展,黄文季重回民院预科部,担任主任。此时,国家经济文化事业逐步复苏,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1990年,黄文季在筹备庆祝广西民族学院预科部恢复招生十周年时,前往河池、柳州等地区的自治县走访调查,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深感痛心,“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与落后山区相比,教育差距悬殊。”
“我一定要让这个学生进民院读书,他是白裤瑶的希望。”地处广西西部大石山区的河池市南丹县白裤瑶乡,地理位置偏僻,教育落后,女孩子十五、六岁抛弃学业结婚生子成为普遍现象。为改善当地教育状况极度落后的面貌,黄文季顶着压力,打破预科部传统招生限制,通过降分录取,招进第一个就读民院预科部的白裤瑶族学生,并将其培养成为民族干部,振兴一方。
“一个民族总要有人敢为人先,有了第一个才会有更多白裤瑶子弟走出大山。”回忆起曾饱受质疑的决定,黄文季说道,“我从不怕挑战,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想拉他们一把。”时至今日,黄文季仍牵挂着瑶族学生的教育问题。
守护民族文化,助推民族节日进校园
“瑶山青哎瑶水清哎,百里瑶山处处好风景哎……”1983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在黄文季等人的筹备下,民院师生与南宁市内部分瑶族干部共计300余人,在民院大礼堂前举办首次瑶族“盘王节”庆祝活动。
在一个半小时的庆祝活动中,自治区歌舞团展示了瑶族传统舞蹈——长鼓舞,民院政法系瑶族女学生高唱瑶族民歌,节日气氛浓厚。本次活动得到了时任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秦振武、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余达佳等同志的一致好评。活动结束当晚,广西电视台新闻节目对民院师生欢度瑶族“盘王节”的盛况进行转播,受到了全国瑶族同胞的热烈支持,为瑶族文化传播打开了新路径。
1984年8月,瑶族干部同胞代表会议在南宁召开,黄文季结合民院特殊的办学性质,深刻体会到在学生中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凝聚着我们的精神文化,我们应当让它发扬光大。”黄文季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认可。代表们共同确认了“盘王节”民族特点突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特色,集中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代表们一致通过将“盘王节”作为瑶族统一的民族节日,并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全国性“盘王节”庆祝活动的决定。
1984年,全国“盘王节”活动预定在广西民族学院举办。活动筹备之初,经费受限,怎么举办?如何最大程度提高影响力?这一系列问题对长期从事理科教学工作的黄文季提出考验。最终,通过瑶族同胞的共同努力,“盘王节”活动得到自治区民族委员会的充分支持。
1984年12月6日至8日,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百色、河池、钦州、南宁、玉林、梧州、柳州、桂林广西八个地区和桂林市的瑶族代表,以及应邀前来的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四省和北京、武汉等有关单位的瑶族代表500余人齐聚民院,与民院师生一同欢度“盘王节”。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联欢活动中,代表们共表演了80多个精彩的歌舞节目,自治区有关领导同志也加入其中,与瑶族人民一道欢度“盘王节”。
此次活动邀请广西及全国各大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的宣传推广,“盘王节”成为瑶族的一张名片。
民院“盘王节”进校园活动为传统瑶族文化与现代结合提供了新思路。同年,在国家民委、自治区教委支持下,广西瑶族研究学会(今广西瑶学会的前身)应运而生。近40年间,黄文季作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致力于瑶学工作,推动瑶族文化传播。
开拓创新,集中办学打造民族人才培养高地
“为少数民族服务,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创立于1952年的广西民族大学函授预科教育学院,肇始于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开办的“干部文化班”,先后五次更名,曾开办初中班、高中班、大学先修班等多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时任预科部主任的黄文季积极推动广西预科教育集中办学,并赢得了时任国家教委民族地区教育司司长韦鹏飞的充分肯定。
集中办学模式提出初期,整合各校学生、变更教学模式、启动资金短缺等难题给集中办学落实蒙上阴影。1992年3月,台湾大丰洋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新田到访民院,在了解民族地区教育情况后,“集中办学的提议得到了大丰公司的强烈支持,捐资成立“大丰教育基金会”,助力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玉汝于成,功不唐捐。1992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了“集中办大学民族预科班”的决定,广西各高校所招收的民族预科生全部集中到广西民族学院,实行了全区的“集中办学”。1995年广西民族预科班集中办学模式在全国推广,开创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发展新模式。2003年7月,广西民族学院成为“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从此,广西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进入到了一个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舞台、以全区集中办学为模式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80年代以来,黄文季先后参与预科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改革,根据广西民族预科教育特点,参与编写《基础化学》上下册、《化学实验》等预科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此外,在黄文季的推动下,预科部取得一系列成绩。1992至1996年先后被国家教委、民委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广西民族大学函授以一个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而跻身于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先进行列。
“一事致精,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广西民族大学函授对于黄文季而言,是一生的记忆。64年载风雨,他始终如一,用初心与大爱守护着相思湖畔,期盼广西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编辑:陈欢 校对:杨慧敏)